你知道有一顆行星叫鍾理和嗎?
中央大學近日出版《小行星故事》新書,收錄了其中40顆小行星命名的故事,以人間的情感,人文的內涵以及宇宙天文的奧秘彰顯出臺灣的價值。

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表示,探索星空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,中央大學於1992年設立天文研究所,1999年在玉山國家公園的鹿林前山設立鹿林天文台,2002年鹿林天文台正式落成,規模雖不大,卻展現出豐碩的科學成果,「小行星的故事」的發表正是展現科學與人文的結合。

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教授葉永烜說,過去很多天文學者會以父母、太太、朋友來命名小行星,而中大則藉由小行星命名,彰顯對台灣社會、國際社會有貢獻者,以表達感恩之意,如以鍾理和(臺灣文學家)命名。

葉教授還說不要看小小天文台,在國際上是很知名的,因為我們臺灣維持得很好,因此受邀參與了多項國際大型天文計畫。加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,從夏威夷至亞洲中間,海洋沒有天文台,到了亞洲沿岸就是我們了,由我們負責一整塊地。

除此之外,葉教授還指出目前我國中、小學的天文教育缺乏,希冀未來有機會將天文台用在天文教育上,並讓小行星命名涵蓋全亞洲。 

中央大學的鹿林天文台位在2862公尺的高山,是我國最高的天文台。

  

(圖:左為鹿林天文台的林宏欽台長,右為中央大學人文中心李瑞騰主任)

畢業於中央大學天文所的林宏欽台長表示最早在2002年發現第一顆小行星後,之後大概是一年發現一顆,直到2006年安裝40公分的望遠鏡後,2006年至2009年為最活躍時期,一共發現了800多顆,它們主要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。

林宏欽台長更透露鹿林天文台發現的800多顆小行星中,其中有100多顆取得命名權,但要為一顆小行星完成命名,是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,40多顆小行星的命名,也花了差不多20年。

中央大學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李瑞騰說,將地方創生的觀念導入校園,以校園作為空間,希望能夠進行校園的一場人文活動,他說「小行星是我找到的第一個題目。」他表示,小行星的發現是科學,為小行星命名是人文活動。因此《小行星的故事》是人間向星空的呼喚,是用人文呈現科研成就,是透過有意義的故事,彰顯台灣的價值,實踐人文關懷與永續發展。

《小行星的故事》一書以群名、地名、人名,共分為三輯,並附錄專訪天文學家陳文屏教授、鹿林天文台林宏欽台長以及張光祥教授。

鹿林天文台目前已經開放預約參觀,(每個月僅接受3團)申請書請至 http://www.lulin.ncu.edu.tw/下載

arrow
arrow

    芷廷|Stes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